本土教练:中国足球青训的破局之道

發表於 2025/08/19

U17国足的亚少赛失利,在球迷和媒体间激起千层浪,引发了对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深刻反思。而这场风暴的中心,并非赛场上的失利本身,而是指向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:本土教练的培养和使用。

资深足球评论员赵震近日的一番言论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,引发了广泛讨论。他直言不讳地指出,在国少队屡屡受挫的情况下,一味依赖外籍教练或许并非良策,甚至可能是饮鸩止渴。与其让外教“带成这样”,不如大胆启用本土年轻教练,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。

赵震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。他建议足协效仿世青赛分组模式,将不同年龄段的国少队(例如09、10年龄段)组成小组,分别由两名优秀的本土年轻教练执教。通过实际的比赛检验,优胜劣汰,最终选拔出最优秀的教练,直接执教U20青年队。这不仅能为年轻教练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,还能形成良性竞争,推动中国足球教练员水平的整体提升。

“我们有现成的优秀年轻教练资源!”赵震强调,足协技术部、国管部和青少部都掌握着相当数量的优秀年轻教练名单,教练委员会理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对这些教练进行系统评估和排序,从中选拔出最合适的候选人。

这并非一味地排斥外籍教练,而是要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,给本土教练更多机会。赵震指出,中国足球历史上并非没有本土教练取得过辉煌战绩,亚青赛的冠军、亚军,亚少赛的冠军,都是本土教练率队取得的。这些成功案例证明,中国教练并非能力不足,问题在于选拔机制的缺失和对本土教练的偏见。

与其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卸给教练,不如认真反思青训体系的各个环节,从教练员的培养和选拔入手,构建一个更为科学、更为完善的教练员梯队。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队主教练仅仅29岁的事实,也为我们提供了参考。年轻教练并非等同于经验不足,相反,他们可能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,更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。

赵震的呼吁并非简单的“民族自豪感”的宣泄,而是对中国足球长期以来发展模式的反思。他所提出的方案,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练选拔方案,更是对中国足球青训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拷问。

或许,让本土年轻教练站上国字号球队的舞台,不仅仅是给中国足球带来新的希望,更是给中国足球教练员带来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,也是一次推动中国足球整体进步的绝佳契机。 与其固步自封,不如大胆尝试,这或许才是中国足球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未来的赛场上,看到更多中国本土教练的身影,听到更多属于中国足球的呐喊。

相关文章

申请成为主播:8klive@gmail.com||

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我们自身不提供任何直播信号和视频内容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。

COPYRIGHT © 2025 8K直播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