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足球:深陷谷底的体制困境与未来出路
在东亚杯中国队与中国香港队比赛的硝烟弥漫之际,空气中本应充斥着对胜利的渴望与对失利的焦虑。然而,资深体育评论员黄健翔的一篇长文,却以其独特的清醒与犀利,拨开了表象,直指中国足球积重难返的深层症结。他所表达的,与其说是对一场特定比赛的看法,不如说是对这片足球土壤的彻底诊断。
首先,文章的核心观点之一,是中国足球已深陷谷底,输赢之于现状,已无力再掀波澜。那些曾经让我们捶胸顿足的失利,如今看来,不过是这艘千疮百孔的航船上,又添了几道划痕。评论员以一句“裤衩早就没了,还怪不捂着么?”形象地揭示了这种麻木与绝望。面对0-7的惨败,我们曾期待的问责与动荡并未发生,一切归于平静,仿佛这片足球天地,早已习惯了失败的洗礼,丧失了对疼痛的感知。这种彻骨的悲观,并非是对国家队的不支持,而是对一种无法逆转颓势的无奈。
究其根源,黄健翔一针见血地指出,中国足球的结构性缺陷在于缺乏真正的问责机制。他观察到,在我们的足球生态中,无论身居何位,所有指令的源头和问责的指向都“只需要对上负责,不需要对下负责”。这意味着,只要执行了上级命令,无论结果多么糟糕,个人都可免于惩罚。这种“向上负责”的文化,形成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,将决策层的失误与责任切割开来,使得真正的变革寸步难行。当执行命令的后果无关痛痒时,谁又会真正为结果负责呢?
文章更是援引了过去两届世界杯预选赛中的典型案例,来佐证这一体制弊端所造成的历史性遗憾。2018年世预赛,国足在初期错失了启用世界级教练里皮的最佳时机,导致四场比赛仅获一分,白白葬送了宝贵的开局。当里皮接手后,六场斩获十一分,展现出扭转乾坤的潜力,却为时已晚。这一决策的延迟,最终可能改变了中国足球的世界杯梦想。而在2022年世预赛,我们又看到了另一种荒谬:投入巨资归化了多名球员,却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外籍教练,使得这批“高价马匹”无法配上“良鞍”,最终功亏一篑。这般“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子”的讽刺,精准描绘了那些本可能改变历史,却因决策的昏聩与短视而被白白浪费的机会。
评论员进一步批评了将输赢的重压不公地转嫁给球员的做法。他认为,将一场“无关痛痒”的比赛的失利,视为球员的“罪该万死”,无异于“丢了江山怪罪将士不赴死”,实质上是为了回避朝堂之上那些“昏聩颟顸”的决策者所应承担的责任。这不仅对球员不公,也暴露了决策层逃避现实的怯懦。毕竟,我们是否真的拥有那份傲视群雄、保证必胜的实力和水平呢?扪心自问,答案往往是令人沮丧的。
正因如此,文章提出了一个看似消极实则极具建设性的未来策略:彻底放平心态,不再纠结于短期输赢。自十八强赛出局后,中国足球所有的比赛都应重新定位。与其为了虚无缥缈的胜利而透支,不如将每一场比赛都视为年轻球员磨砺心智、积累经验的宝贵平台。那些未来几年仍能为国效力的苗子,理应获得更多的出场时间,去体验国际赛场的强度与压力。中国足球如今已无资格“既要又要”,无法奢求立即见效的成绩,也无法兼顾长远发展。
最终,评论员的语气在无奈中透露着一种决绝的清醒。他当然希望国足每场比赛都能赢,但基于当下的状态和环境,无论是输给谁,都不会令他感到意外或大惊小怪。甚至,他抛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:“真的输干净了也好。”这并非是对球队的诅咒,而更像是一种对彻底变革的深切渴望。或许,只有当一切希望都被磨灭,当所有的遮羞布都被扯下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直面病灶,刮骨疗毒,从废墟中寻觅重生的契机。这篇评论,与其说是一次赛前的预测,不如说是一篇充满悲怆与洞见的呼吁,呼吁我们停止自欺欺人,正视那份沉甸甸的,属于中国足球的现实。